背景图

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

只是很多人都在难题面前徘徊、止步,

不敢想也不敢行动。

背景图

别轻易否定自己,

遇到职业或学业上的坎,

赶紧找“梯子”,

翻过去,你还是好样的。

背景图

凡事都有窍门,

99%问题都有答案,

你需要的是路径,

赶紧抓住AI科研这个天大机遇。

没有什么比真实案例更能说明问题的了

案例05

案例一:土木建筑如何借AI科研实现完美转型?

房地产黄金期终结,批量裁员“提桶跑路”,简历上不好意思写在这行干过,怎么转AI?很多人至多能想到的就是AI生图。其实土木建筑是典型“跨学科系统”,本质是结构、材料、环境、时间、使用等因素的综合理解,这些对具身智能都非常重要。我们多位学员通过AI科研突破瓶颈,迅速转型为不可或缺的复合型人才,有拿到青基的,有当博导的,还有offer大把的。其中关键是如何设计方向和执行细节,这对AI4S各领域转型都适用。

案例二:医生怎么搞起AI科研拓宽职业路径?

十几年含辛茹苦的努力,拼死拼活当到了主治医,却发现救死扶伤的梦想越来越远。身体吃不消,压力大且风险如影随形,再优秀也挡不过内卷,如何破局?“AI+医疗”就是老天爷给你的最好机会!科研对临床无疑是名利双收的好事。你有场景、数据、know-how,只要方法得当,完全可以四两拨千斤,难点是能否找到合适的引路人。心内、儿科、骨科、影像等等,在我们的助力下实现快速转型,拿funding、拿合作、拿机会。

案例05
案例05

案例三:互联网大厂35岁瓶颈怎么破?

一边是大量裁员,整个org被砍;一边是AI算法200万起薪深深的诱惑。你是选择在老路上继续走,等着大礼包,还是未雨绸缪?借助合理选题和路径设计,我们已经帮助不少人实现了跃升:有学员在企业agent化浪潮下脱颖而出,从1年前被裁的恐惧转化为升职加薪的快乐;有人拿着成果申研出国转换赛道,为40岁退休打下坚实基础。996苦逼垒砖解决不了的,AI科研可以,关键看你是“等”,还是“做”。

案例四:青年才俊如何靠AI更上一层楼?

已入高校,非升即走,压力重重。学生不好带,本子不好写,帽子不好拿。貌似无解只能拼杀,其实换条赛道就是一片蓝海。优秀者更容易产生路径依赖,直到走不动了才焦虑迷茫。有学员在经过点化后跳出老路,开拓了新研究方向,通过交叉创新迅速拿到了纵横向课题,变处处被动为人生赢家。俗话说: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,卡壳的时候,你可能最需要的是有人能推你一把,救你一下。

案例05
案例05

案例5:硕博在校为啥还要求助外援?

越来越多延毕,甚至985结业,导师放养,科研无门。当很多人还停留在学历迷恋,用上课方式做科研的时候,少数派已经曲径通幽。正面攻不动,迂回战术,用投资视角抢时间抢竞争力。有学员不懂如何与导师相处,经过咨询,对上领导,快速实现Lab资源整合;有学员身处双非211,借助规划,在思维和视野上迅速跳出局限,拿到自己想都不敢想的结果。命是自己的,与其“怨”,不如“改”。

案例6:文科生有机会做AI科研吗?

能有这种意识已属难得,但靠自己没戏,因为没胆量!文科的那点知识在AI面已前不足挂齿,但你真正的优势可能自己都不知道。比如我们有学员是艺术背景,多年设计师经验,原本对于AI科研充满质疑。但听了直播后,敏锐地意识到“物理AI”和“AI+政策”都是巨大机会。在深入合作挖掘后,选择“人机场互动环境设计”作为切入点,一下子变职业僵局为前卫研究课题,开启一条职业的光明大道。

案例05

AI科研只是“术”,背后是我们对新兴稀缺方向“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”的深层思考和探索。

于个体,
这是职业价值的再造,长期主义的胜利。

于行业,
这不是简单的AI赋能,而是融合创新的孵化。

于国家,
我们希望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,做些更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。

底部栏 底部栏